鸡翅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曾国藩文集七中华励志h2jucdgq [复制链接]

1#

曾国藩文集(七)—中华励志


冰鉴


        第一神骨


        语云:


    脱谷为糠,其髓斯存


    ,神之谓也。


    山骞不崩,唯石为镇


    。骨之谓也。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译文】


        俗话说:


    去掉稻谷的外壳,就是没有多大用途的谷糠,但稻谷的


        精华--米,仍然存在着,不会因外壳磨损而丢失。


    这个精华,用在


        人身上,就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状态。


        俗话又说:


    山岳表面的泥土虽然经常脱落流失,但它却不会倒塌破


        碎,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是硬如钢铁的岩石,不会被风吹雨打去。


    这里所


        说的


    镇石


    ,相当于一个人身上最坚硬的部分--骨骼。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主要集中在他的两只眼睛里;一个人的骨骼丰


        俊,主要集中在他的一张面孔上。像工人、农民、商人、*士等各类人


        员,既要看他们的内在精神状态,又要考察他们的体势情态。作为以文为


        主的读书人,主要看他们的精神状态和骨骼丰俊与否。精神和骨骼就像两


        扇大门,命运就像深藏于内的各种宝藏物品,察看人们的精神和骨骼,就


        相当于去打开两扇大门。门打开之后,自然可以发现里面的宝藏物品,而


        测知人的气质了。两扇大门--精神和骨骼,是观人的第一要决。


        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清浊易辨,邪正难辨。欲群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才而深思。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


        【译文】


        古之医家、文人、养生者在研究、观察人的


    神


    时,一般都把


    神


        分为清纯与昏浊两种类型。


    神


    的清纯与昏浊是比较容易区别的,但因


        为清纯又有奸邪与忠宜之分,这奸邪与忠直则不容易分辨。要考察一个人


        是奸邪还是忠直,应先看他处于动静两种状态下的表现。眼睛处于静态之


        时,目光安详沉稳而又有光,真情深蕴,宛如两颗晶亮的明珠,合而不露;


        处于动态之时,眼中精光闪烁,敏锐犀利,就如春木抽出的新芽。双眼处


        于静态之时,目光清明沉稳,旁若无人。处于动态之时,目光暗藏杀机,


        锋芒外露,宛如瞄准目标,一发中的,待弦


    更多人生哲理相关文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