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里,我们以《红楼梦》里出现的“放风筝”游戏为线索,一起探索了风筝的历史起源、古代用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风筝以及曹雪芹本人的又一项才艺:“制作曹氏风筝”。
正如荷兰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所说的:“游戏是文化中的固有成分,游戏所代表的竞赛精神和休闲精神,促进了社会发展。”
那么,在今天这篇文章里,我想再次挖掘一下“放风筝”里的文化元素,同时也对我们都十分喜爱的《红楼梦》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
毕竟,“懂得”才是我们细读这本旷世巨著的目的。
1谶语的多种形式
在“戏曲系列”当中,我就提到过:谶语这种写作技巧在《红楼梦》当中实际上有着广泛的运用。
谶语,应该算是是中国汉字独有的一种发明。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那时的先民们通过在龟甲兽骨上找到一些细细的裂纹来判断吉凶。
到了后来,谶语慢慢发展成为一种预言,其形式也丰富了起来,比如有诗谶、戏谶、物谶等等。《红楼梦》当中的戏曲就涵盖了一部分“戏谶”,比如我们此前提到过多次的《长生殿》伏元妃之死、《一捧雪》伏贾家之败等。
而关于诗谶,我们也举一些非常典型的例子来加深了解。
大家可能记得北宋有一位十分著名的理学家兼诗人,名字叫做邵雍。他跟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这四位并称为“北宋五子”。邵雍是两宋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周易》有着很深刻的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的见解。除此以外,他对“道”的理解超越了以往历代儒家,对宋代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邵雍所作的诗,就带有“谶语”的特质,有着预测未来的性质。其中非常有名的应该算他所写的《梅花诗》,其中包括十首组诗,都预言了一些未来的重大历史演变。不过,要读懂《梅花诗》也并不容易——跟所有谶语一样,邵雍在诗句中也用了十分隐晦的语言。我们要先弄清楚的一点是:邵雍在公元年就去世了,而他生前所写的诗句当中都暗合了很多身后事。
我们先一起看看《梅花诗》当中的第一首,作者是这样写的: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这首诗里的预言比较明显,“黄金祸胎”暗指女真部落建立的金朝;而“山河虽好非完璧”指的应该是发生在公元年的“靖康之变”。金朝从东西两路南下攻打宋朝,并一路渡过了黄河,直扑汴京。宋徽宗见情势危急,赶紧将皇位禅让给了太子赵桓,尊号为钦宗。第二年,金朝军队已经来到了汴京城下,逼迫宋朝议和,并要求宋朝将中山、河间、太原三镇割让出去。宋钦宗赵桓亲自去到金人的军营进行议和,结果被金人拘禁直至去世。
《梅花诗》的第二首则是这样写的: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这一首诗预言了南宋的灭亡。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加起来一共历经了三百一十九年。而“再见云龙向北飞”一句则暗示了南宋谢太后与宋恭帝被元军掳往大都。
说完了“戏谶”和“诗谶”,可能不需要我过多解释,大家也明白了“物谶”的含义——一件物品当中暗示了将来要发生的事情或者人物命运的未来走向。
而风筝,就是《红楼梦》众多“物谶”当中的一个。
2《红楼梦》里的风筝
原著当中的三个回目里,我们都能够看到风筝的影子。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里,探春的判词出现时,就有“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曹雪芹利用风筝作为“物谶”,把探春的命运和风筝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而这里的风筝就是用来按时探春未来将会孤身远嫁的结局。
而到了第二十二回,探春制作的灯谜是“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脂砚斋就在这里给出了很重要的批语:“此探春远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致流散也,悲哉伤哉!”
而曹雪芹在后文里也通过贾政的内心活动再次给了读者提示:“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这也是借用“风筝”进一步对探春远嫁并且一去不复返的命运加以暗示。
到了第七十回,很难得地出现了一个“放风筝”的“欢乐场景”。而在这一段描写里,我们也看到了“风筝”在那个时代里具有的其他作用。一个是为了放走晦气:众人结了桃花社、填了柳絮词以后,不知谁家的风筝掉下来挂在竹梢了。这时候紫鹃就提议要把这个风筝给捡走,探春立刻拦住她说“紫鹃也学小气了。你们一般的也有,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怕忌讳。”
为什么要忌讳呢?从黛玉的口中我们马上就得到了答案:“可是呢,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风筝是用来放走自己晦气的,剪断了线就代表不让风筝再次回来,晦气或者疾病也就一去不归了。
风筝的第二个作用是祈求平安和幸福。古代的风筝图案有蝙蝠,就是谐音“遍福”、“福中有福”,放起蝙蝠风筝就代表一切都能顺遂安康;还有“鱼风筝”,自然就是代表“年年有余”的喜庆含义;而如果风筝上画着仙桃,则意味着健康长寿,等等。
原著第七十回里,宝琴就有一个很大的蝙蝠风筝;宝玉提到的那个螃蟹风筝则代表着“八方招财、富甲天下”;探春的凤凰风筝则代表着她本人就是一只“金凤凰”,将来身份高贵。
然而,看着都有美好寓意的风筝,背后却暗藏了种种玄机。
3探春的身不由己
大家还记得吧,探春的风筝是个“软翅子大凤凰”。为了“放走晦气”,众姐妹的风筝都是自己用剪刀剪断了风筝线。而探春这个风筝在空中却经历了波折。我们一起先来看一看这段文字:
探春正要剪自己的凤凰,见天上也有一个凤凰,因道:“这也不知是谁家的。”众人皆笑说:“且别剪你的,看他倒象要来绞的样儿。”说着,只见那凤凰渐逼近来,遂与这凤凰绞在一处。众人方要往下收线,那一家也要收线,正不开交,又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天如钟鸣一般,也逼近来。众人笑道:“这一个也来绞了。且别收,让他三个绞在一处倒有趣呢。”说着,那喜字果然与这两个凤凰绞在一处。三下齐收乱顿,谁知线都断了,那三个风筝飘飘摇摇都去了。众人拍手哄然一笑,说:“倒有趣,可不知那喜字是谁家的,忒促狭了些。”
在第六十三回里,探春抽中的花签是杏花,“得此签者必得贵婿”。于是从这一回里,读者也就更加明确地知道了探春今后会有十分尊贵的身份。而凤凰作为祥瑞的象征,从秦汉以后开始指代帝王的嫔妃。从这个角度来看,探春远嫁应该是嫁到了海外的王室,成为了王妃。
而“软翅子大凤凰”风筝在天空发生的“意外”,恐怕也是有所指的。它跟另外一个凤凰风筝绞在一起,说明另外一方的身份也很尊贵。贾府之前就出过一个凤凰元春,对吧?原著第七十一回里,南安太妃来到贾府给贾母祝寿,贾母命人将宝钗、宝琴、黛玉、探春和湘云五个人叫来拜见南安太妃。有的红学家认为太妃此行可能是为自己的儿子南安郡王选王妃的。贾府跟南安郡王府本是世家,但如果这门亲事成了,探春则算不上“远嫁”。所以这个假设恐怕不能够成立。
“两只凤凰”都找到了,那么另外一个突然冲出来的“大红喜字风筝”代表什么呢?大红喜字在中国文化里本来就代表着婚姻,天上突然冲出来一个风筝把“两只凤凰”的线给绞断了,恰好说明探春未来不可能嫁到南安太妃府上。有些红学家也指出,南安太妃此次前来是替朝廷(大红喜字风筝)“和番”来选择贵族女子的,比如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里就是这样体现的。有朝廷的旨意,南安太妃就算再喜欢探春,也不能让探春嫁到自己家里。如果探春嫁给了海外的藩王,身份也是王妃,但是命运就像风筝一样,一去不归,跟整个家族“断了线”。
而贾府里的“两只凤凰”最后也都“飘走了”——元春薨逝,探春从自己的家族里被连根拔起,远嫁了。
而探春这样的结局,在全书第五回里已经透露了。大家记得吗?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听过《红楼梦》十二支组曲,其中一支叫做“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这里的“水路三千”已经点明了探春远嫁的地点应该是海外。“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则满含着万般不舍与泪水——这一远嫁,远到想回娘家看看都成为不太可能的事情了。
4宝黛注定情断
众人都在放风筝时,宝玉的风筝哪儿去了呢?书中交代,宝玉原来有一个大鱼的风筝,可是刚好在前一天让晴雯给放走了。而就在第七十六回里,王夫人抄检大观园,晴雯被赶走了。而晴雯在贾府过得是相对优渥的生活,离开了贾府,她就好像是鱼儿离开了水,只有死路一条。
宝玉本来还有一个大螃蟹风筝,偏巧也给了贾环。丫鬟们回去拿风筝,最后跟几个人一起扛了一个“美人风筝”回来了,而这个风筝是林之孝家的送给宝玉的。“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得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命叫放起来。”
其实我心中一直有个疑惑:怎么就那么巧,宝玉想要的风筝都没有了,曹雪芹不会浪费笔墨去写“找不到风筝”。所以我想,重点应该是在“林之孝家的送来了风筝”。在之前的文章里,我就分析过,林之孝的女儿林小红应该是林黛玉的又一个分身。那么林之孝家的送来的“美人风筝”可能有所暗指。
无独有偶,就只有宝玉这个美人风筝放不起来。“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便落下来了。急得宝玉头上出汗,众人又笑。宝玉恨的掷在地下,指着风筝道:‘若不是个美人,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然后黛玉就跟宝玉说,“那是顶线不好,拿出去另使人打了顶线就好了。”宝玉只好又让人去拿别的风筝来放,而这个美人风筝只能拿去“打顶线”了。
古代贵族家庭子女的婚姻,是不能够自己做主的,需要家长去选择并给予认可。风筝的“顶线”,可能暗指的就是宝玉的母亲王夫人。而王夫人一向不喜欢林黛玉,这一点我在之前的文章里也提到过几次,这里不再赘述。那么通过“放风筝”一节,曹雪芹又在告诉我们:贯穿全书的宝黛爱情最后只能是一场悲剧。
不过,黛玉的前世是绛珠草,她修炼成了绛珠仙子,来到世间是为了“还泪”,跟宝玉之间原本就没有姻缘可言。
黛玉的风筝似乎也说明了这一点。别人的风筝都有明确的图案,唯独黛玉的风筝不知道是什么。在紫鹃剪断了风筝线以后,黛玉的风筝“风筝飘飘摇摇,只管往后退了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展眼只剩了一点黑星,再展眼便不见了。”而宝玉说的话也很有意思:“可惜不知落在那里去了。若落在有人烟处,被小孩子得了还好,若落在荒郊野外无人烟处,我替他寂寞。想起来把我这个放去,教他两个作伴儿罢。”
宝玉只能替黛玉的风筝“空感寂寞”,他的风筝即便剪断了线,大概率上也不会跟黛玉的风筝落在一起。宝黛之间,最后只有分离。
5宝钗的孤独没有人懂
原著第七十回,宝钗也参与了放风筝的游戏。只是她的风筝是“一连七个大雁的”独特造型。
大雁这种鸟雌雁雄雁相配,从来都是是从一而终的。雌雁或者雄雁万一有一个先死了,剩下的那一只孤雁则不会再去找别的伴侣。因为大雁的这种特性,在中国文化里,它们一直都象征着坚贞不渝的爱情。
说起大雁,就不得不提金元之际著名文学家元好问的雁丘词。
太和五年的时候,元好问去并州参加科举考试。在赴试途中,元好问遇到了一个猎人。这个猎人将一对飞翔的大雁射下一只,而另外一只就在半空中盘旋哀鸣。当它确定伴侣已经死了之后,就头朝地直冲下来撞死了。
大雁这种深挚的情意打动了元好问,于是他便创作了一首《摸鱼儿·雁丘词》,其中两句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元好问将这两句作为开篇,就是要将大雁殉情带给他的震撼描绘出来,并且将这样的震撼传递给读者,让读者产生共鸣。大雁的这种伴侣情深,自然也可以推及到人类的夫妻情意上。情深之至,可以像《牡丹亭》那样“由死复生”;情深之至,也可以如大雁这般“生死相许”。
可惜的是,宝钗的大雁风筝只有“七个大雁”,是单数。这也就象征着将来宝钗出嫁以后只能形只影单,而不是“夫妻双宿双飞”。同样,“七”跟“弃”谐音,宝钗跟宝玉成婚以后,宝玉看破了红尘,“悬崖撒手”,舍弃了妻子与家庭,宝钗就只能成了一只“弃雁”。
本来应该是众姐妹玩乐的欢愉场景,却因为其中暗示的含义而透出了种种悲凉的意味。
《红楼梦》中,类似这样的“物谶”起到了很好的艺术装点作用。物谶所暗示的含义,也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曹雪芹运用这样高超的手法,编织出一个有一个精彩的情节和场景,同时也再次体现了他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在今后的文章里,我也还会再次探讨类似的内容。感谢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