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翅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文燕赵太师椅与圈椅燕赵都市报 [复制链接]

1#

坐在一把老式圈椅上,感觉四平八稳。双脚踏在下面的横木上,双臂自然垂放在扶手。两侧的扶手弧度自然,双臂放上去呈现出一道随意的弧线,特别舒坦。想来,它的做工符合最早的人机工程学吧。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寻求自然的法度,这样的思想同样蕴含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小小家具也不例外,无论方桌、圆桌、圈椅、床榻、书案、香几……里边包含着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这些家具简洁与繁复并重,或造型突出一点,取画龙点睛之意;或雕刻整体华美,线条充满着视觉的变化。即使边角出现的一个小小细节,都能体现造型中细微的张力。

岁月深处的太师椅与圈椅

过去河北的家庭,圈椅和太师椅都是较为常用的家具。在中国古代,家具使用随着朝代的更迭而发生着变化。

两千多年前的燕赵古地,人们都是席地而坐。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刺客列传》中,记录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那里面就有“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的句子,里面的“席”指的是座位。“筵席”这个常用的词语中,“筵”是指铺在地上的大席,“席”是铺在客人面前的小席。小席地位高于大席。

后来人们起居方式由席地坐逐渐演化成了垂足坐,到了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高形的坐具,比如凳和筌蹄,筌蹄在当时佛教的造像中多有描绘。后来相继出现了“胡床”和“绳床”,“胡床”简单说就是马扎,最早在游牧民族中出现,直到今天,它还是现代家庭中普遍使用的坐具之一。“绳床”是一种高脚木板带扶手的靠背椅,最初由佛教传来,由僧人使用,样子有点像现在的椅子。

到了五代,椅子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了,顾闳中所画的《韩熙载夜宴图》里能清楚看到椅子的样子。

宋代,人们的起居方式彻底告别了席地形式,完全进入了垂足高坐的时期,各种高形家具也初步定型,工匠们把唐代的胡床加以改进,新增了靠背和扶手,这就出现了最早的太师椅。那时候,家具品种发展得相当完备,工艺日益精湛,给后来明清家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清时期,海外大量的优质木料运到中国,家具制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木料选材,还是家具造型,均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太师椅”的由来

“太师椅”的由来,民间传说中与南宋大奸臣秦桧有很大的关系。

秦桧在历史上留下恶名,但他为官的品级却很高。有次他在圈椅上坐累了,向后一仰,头巾就掉了,旁边人看见,专门在椅子背后设计了一个荷叶形的托首,人累了可以靠在上面休息。秦桧官至太师,这种椅子就以“太师椅”命名。因为朗朗上口,便开始在社会上流传开来。这段传说在南宋《贵耳集》曾有明确的记载,可见人们使用圈椅的历史要早于太师椅,圈椅也是太师椅的初始状态。

在中式椅子的形制中,扶手和搭脑均伸出一截,样子看起来像宋代的官帽,俗名“四出头”,也叫官帽椅,这样的椅子河北一些古玩市场里多能看到。

打造太师椅、圈椅的材质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紫禁城是明清时期的皇宫所在,宫廷里所用的家具,均使用名贵的原料,选材如紫檀、黄花梨、红木、鸡翅木等。

河北民间普通的家具选料就没这么精致了,寻常家庭多使用硬杂木。拿石家庄一地来说,打造太师椅、圈椅之类的家具,多选择榆木和槐木;也有使用杨木的,或槐杨结合,品质就差了很多。

榆树和槐树是本地农家院落常见的树木,树干密度大,生长缓慢,木质结实,是北方当作梁檩、制造家具的优质木材。

南方普通的中式家具,多使用榉木,也属于榆科,它不能算硬木的一种,其木材坚实,在过去家具用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用榆木和榉木打造的家具,被俗称为“北榆南榉”。过去的方桌木椅,表层要涂上红色的大漆,使用久了,大漆逐渐剥落,露出了原木的纹路,木头表面长时间经过氧化而形成了氧化层,用手轻抚,光滑润泽,发出幽暗柔和的光芒,专业人士称为“包浆”,这是判断老家具好坏真假的标准之一。

现在农村里普遍把旧屋拆下来的门窗、主梁檩条收集起来,或对外出售,或锯成木板,制成的家具,质量上等,体现了老百姓物尽其用的生活习惯。这些旧木家具的外观酷似红木,成本低廉,市面上有些不良的商贩,还把它们当成红木家具售卖。

中式家具的疏离与回归

当岁月步入二十世纪后期,西式家具开始进入家庭,结实粗重的中式家具渐渐失去了市场。

其实,被改变的又何止是家具?还有平时我们的生活方式与日常习惯。比如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坐懒人沙发,回家后把东西往地板上一扔,半躺半卧边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