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与象征之一,苏作红木文化代表的是吴文化,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作家具(亦称“苏式家具”),历史上,是以明代苏州府为核心的江南地区制作的红木家具,其造型简约清秀,线条优美,用料上以黄花梨、紫檀、铁力木、鸡翅木等木材为主。苏作家具的线条流畅,比例适度,稳妥大方,不管是放置在江南园林的亭台楼阁还是普通居民家中,都显得非常协调,装饰部分体现了简朴无华的特点,往往点到为止,有大写意风格,就像文人学子寒素中暗藏着一股孤傲之气。如中国苏作红木文化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姚向东所说,每一种文化的产生、积淀和发展都有其历史必然性。中国苏作红木文化发展于中国传统木作文化、明式家具文化。明代的苏州社会繁荣,手工业发达,苏作更是在明代大放光彩。由于地理条件决定,苏南地区的硬质木材来源在明代时与广州、北京相比,远不及它们充实,主要是靠海上通道运来,这些材料来之不易,因此苏州工匠们在家具制作上,用材精打细算,苏作家具可以说做到了“惜木如金”的境界。在木材不足的情况下,匠师们开动脑筋,创造出许多工艺手段。如包镶工艺,就是以杂木为骨架,在上面粘贴硬木薄板,粘贴技术非常高超,边缘棱角不露破绽。“掉五门”是苏作匠师们对家具制作精细的赞美行话。比如椅子或凳,在作完之后,将同样的几只于地面上顺序移动,其脚印的大小、腿与腿之间的间距,不差分毫。这种尺寸大小相同、只只脚印相合的情形,称为“掉五门”。在非机械化生产的情况下确实难能可贵。苏作家具既要造型优美,又要省料的作法从而使家具产生了俊秀的风格。历史上那些苏式工匠简直就象魔术师般精心地落用木料,巧妙套用,甚至连很小的木片都派上了用场,不论是大件器具或是小件器具,无不精心琢磨,保持美观,使之天衣无缝,其近乎鬼斧神工的工艺技巧令人叹为观止。江南的小桥流水等人文风光,造成了文化艺术上的清雅、委婉之风,也必然反映在家具审美和家具风格上。因此,苏作家具由于木材资源比较缺乏的因素和历史文化因素,形成了家具造型上的轻巧、俊秀的特征。比如,同是太师椅,广作则体大、雄伟、满身雕饰;而苏作则轻简、素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