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翅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食盒古人的外卖,是酒囊饭袋,还是钟 [复制链接]

1#
专业缅甸花梨家具生产商——福建·仙游[红桥红]唐周文矩《文苑图》局部中的包裹住食盒古代的食盒,是古代盛放食物的重要器具。不过,食盒的重要性在运送食物,到了后期发展为多功能用具时也是因为其便于携带、容量大等特点。同时,古代的食盒也并不是一次性的,通常能用很长时间不坏,并且可以达到传承的效果。食盒的外观也从原来的简易到后来的繁复,渐渐发展成一种身份的象征。平民的酒囊饭袋贵族的钟鸣鼎食古时的士绅名流,出门访友,或参加诗社、文社的活动,与至交把酒言欢,常会事先准备一些肴食果品,作为助兴的下酒菜。每当文人士大夫出门踏青郊游,不像现在有外卖可以随时闪送,肚子饿了只能喊声家仆:“小厮,给老爷拿点吃的来!”小厮就从事前准备好的食盒里头,拿出温的酒菜给主人。《春游晚归图》明戴进《金瓶梅词话》第十四回中就有记载:“西门庆听言大喜,即令来旺儿、玳安儿、来兴、平安四个小厮,两架食盒,把三千两金银先抬来家。”《儒林外史》第一回:“正存想间,只见远远的一个夯汉,挑了一担食盒来。”清|象牙镂雕提食盒古代的外卖行业催生出食盒文化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实早在汉代就已诞生了外卖行业。一种供酒肆饭店运送熟食的器皿应运而生,那就是食盒。古代的食盒功能类似于现在的保温饭盒,但器形更大,结构更复杂。食盒造型多为层式结构,由数格屉盘层叠组成,便于分隔盛放不同的食品。提盒是古代送外卖时最常用的食盒,提食盒和普通餐具不同,它的主要功能不在于盛装,而在运送。早期的提食盒是商铺和饭馆用来运送食物的。不过两根提梁,加几层格子,材质较为简陋。明崇祯

竹篾髹漆描金三撞八棱形食盒竹镂雕漆金食盒清

漆器食盒宋朝以前,外出使用提食盒并不盛行,多用囊袋装饭菜,“酒囊饭袋”一词正是源于此。宋代文人墨客郊游用的“游山器”大概可以算作提食盒的起源。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在南宋画作《春游晚归图》中,一个人物就挑着两层屉格的方形食盒,此画作甚是珍贵。明清时期,文人对提食盒的兴趣较之前代更为浓厚,甚至参与设计,由此提食盒更精巧起来。因为食盒常承载着精美昂贵的食物,所以其制作工艺多为上乘。古代食盒有木、竹、珐琅等材质,其中又以木质居多,尤其是紫檀、黄花梨、鸡翅木、酸枝等纹理细密、色泽光润的硬木,坚固而有韧性,制成的食盒耐磕碰,又具有一定的重量,在挑、提的时候食物不易晃荡。清

木胎大漆雕花卉纹食盒清

木镶螺钿食盒清

竹雕大漆描金双层食盒清晚期

青花冰梅山水纹食盒粉彩花卉食盒由名称变化看食盒发展翻阅历史文献,可以发现历史上食盒的名称不拘于一。虽然叫法不同,但从功能看,均属于食盒的范畴。樏。南朝时期的文言志小说集《世说新语》中提及了樏。“襄阳罗友有大韵,少时多谓之痴。……在益州,语儿云:‘我有五百人食器。’家中大惊,其由来清,而忽有此物,定是二百五十沓乌樏。”此处称乌樏,盖樏的表面髹黑漆之故。可供五百人用,虽有夸饰之嫌,但樏即食盒不言自明。《世说新语》的另一则故事中也出现了樏。“王夷甫尝属族人事,经时未行。遇于以处饮燕,因语之曰:‘近属尊事,那得不行?’族人大怒,便举樏掷其面。夷甫都无言,盥洗毕,牵王丞相臂,与共载去。”樏之名,至宋仍在沿用,且常出现在恣游的场景中。宋人赵汝鐩曾作《续蒲涧行》记时人出游的场景,其中有“开壶设樏纷酒炙”之句,承欢侍宴的景象赫然而现。大漆描金人物故事纹圆食盒箪。《说文解字》:“箪,笥也。”汉律令:“箪,小匡也。”匡即筐。段注:“论语孔注同。皇侃(南朝梁经学家)曰:‘以竹为之,如箱箧之属。……汉律令之箪谓匡之小者也,与经传所云箪谓笥者异。盖匡、箪皆可盛饭,而匡筥无盖,箪笥有盖,如今之箱盒。其制不同,故小匡为别一义’。”可见,箪也可算是食盒的一种。箪多用竹或苇草编制,便于通风,利于食物保存。笥。笥和箪似为一指,都是用竹或苇草编制,但历史文献中也有指出二者的不同。《说文解字》:“笥,饭及衣之器也。”笥,分饭笥和衣笥。古代有专门存放衣服的家具,最为人熟知的是衣箱和衣柜或衣橱,若是搭放衣服则用衣架。衣笥,较衣箱、衣柜轻便,便于出行携带。笥和箪的另一个不同在于造型,《礼记·曲礼》中郑玄注解:“箪笥,圆曰箪,方曰笥。”大漆食盒攒盒。也称“攒心盒子”,常见圆形、花形,多为天地盖式,盒内隔出数个格子,分盛小吃果脯,有客登门时作款客之用,也有长短方圆惟意自裁的奇巧合璧之作。由于“攒”与“全”近音,攒盒也称“全盒”,寓完完整整、十全十美之意。清晚期

木胎大漆描金人物纹食盒槅。同“隔”,是一种盛点心、果饵等小食品的器具,又称“多子盒”、“果盒”或“格子盘”,常置于待客处,或男女婚嫁时置于新房,寓意“多子多福”,往往小巧玲珑,做工精致。提盒。也叫提梁盒,可一物多用,装食物的叫“提梁食盒”,放置文房四宝时则叫“文具提盒”。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中对提盒有单独论述:“提盒是北京匠师习惯使用的一个名称,泛指分层而有提梁的长方形箱盒。从文献和图画材料看,它在宋代已流行,主要用以盛放酒食……”。提盒有木制,也有竹或藤制,精致考究的用花梨、紫檀,更甚者施百宝嵌或雕漆装饰,钟鸣鼎食之家才用。“可以似玉”、“红杏春意”食盒食盒文化兼收并蓄美食需美器,食盒作为最初的运送食物的载体,运送了一代又一代的饮食文化,可以说是一步一步见证着饮食文化的蓬勃发展。食盒也曾跟随不同的食物发生过形态上的变化,比如放果脯的攒盒与盛汤的食盒就不同。所以,它承载了食文化。食盒中的盒与人的合同音,所以在古代,聘礼嫁妆一般都会用盒来装。送食盒,既是希望将来孩子们能够吃饱喝足,还能富富有余用食盒盛放,也是为了让儿女以后的生活和睦美满,一家人能够合。这其实就蕴含了古人的智慧和对儿女婚姻兴奋的美好愿望,一种祝福,一种精神寄托。竹编“龙飞凤舞”提篮食盒食盒集聚多功能的时候,其实也借鉴了各种家具,这就是变相的为我国的家具文化增添色彩。食盒被发展为文具盒,文人墨客,就连上书塾、学堂的娃娃手里也会拎着食盒上学,食盒里就装着笔墨纸砚。文人墨客出去游玩注意仪表,会带着镜子,但是镜子容易碎,于是便镶在食盒上,就变成了梳妆台。有些出远门的,还会在里面放置衣物,这有了衣笼文化。红木嵌百宝食盒民以食为天,食盒作为食物之载体,上至王侯将相,下至百姓布衣,从山珍海味、玉液琼浆,到粗茶淡饭、一日三餐,都有食盒的身影,可以这样说,小小的食盒,也曾经见证过历史的更替,世道的兴衰。清

宫廷食盒(碧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