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a_6113618.html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是全身性疾患,发生在大、中动脉,涉及腹主动脉及其远侧主干动脉时,引起下肢慢性缺血。男性多见,发病年龄多在45岁以上,发生率有增高趋势。往往同时伴有其他部位的动脉硬化性病变。
病因和病理
病因尚不完全清楚。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等是高危因素。
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p>
①内膜损伤及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生长因子释放,导致内膜增厚及细胞外基质和脂质积聚。
②动脉壁脂代谢紊乱,脂质浸润并在动脉壁积聚。
③血流冲击在动脉分叉部位造成的剪切力,或某些特殊的解剖部位(如股动脉的内收肌管裂口处),可对动脉壁造成慢性机械性损伤。主要病理表现为内膜出现粥样硬化斑块,中膜变性或钙化,腔内有继发血栓形成,最终使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血栓或斑块脱落,可造成远侧动脉栓塞。根据病变范围可分为三型:主-髂动脉型,主_髂-股动脉型,以及累及主-髂动脉及其远侧动脉的多节段型,部分病例可伴有腹主动脉瘤。患肢发生缺血性改变,严重时可引起肢端坏死。
临床表现
症状的轻重与病程进展、动脉狭窄及侧支代偿的程度相关。早期症状为患肢冷感、苍白,进而出现间歇性跛行。病变局限在主髂动脉者,疼痛在臀、髖和股部,可伴有阳痿;累及股-腘动脉时,疼痛在小腿肌群。后期,患肢皮温明显降低、色泽苍白或发绀,出现静息痛,肢体远端缺血性坏疽或溃疡。早期慢性缺血引起皮肤及其附件的营养性改变、感觉异常及肌萎缩。患肢的股、腘、胫后及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不能扪及。
检查
鉴于本症为全身性疾病,应作详细检查,包括血脂测定,心、脑.肾、肺等脏器的功能与血管的检查及眼底检查。下列检查有助于诊断及判断病情。
1.一般检查四肢和颈部动脉触诊及听诊,记录间歇性跛行时间与距离,对比测定双侧肢体对应部位皮温差异,肢体抬高试验(Burger试验)。
2.特殊检查
(1)超声多普勒:应用多普勒听诊器,根据动脉音的强弱判断血流强弱。超声多普勒血流仪记录动脉血流波形,正常呈三相波,波峰低平或呈直线状,表示动脉血流减少或已闭塞。对比同一肢体不同节段或双侧肢体同一平面的动脉压,如差异超过20~30mmHg,提示压力降低侧存在动脉阻塞性改变。计算踝/肱指数(ABI踝部动脉压与同侧肱动脉压比值),正常值0.9-1.3,0.9提示动脉缺血,0.4提示严重缺血。此检查还可显示管壁厚度、狭窄程度.有无附壁血栓及测定流速。
(2)X线平片与动脉造影:平片可见病变段动脉有不规则钙化影,而动脉造影、DSA、MRA与CTA等,能显示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范围侧支及阻塞远侧动脉主干的情况,以确定诊断,指导治疗。
诊断与分期年龄45岁,出现肢体慢性缺血的临床表现,均应考虑本病。结合前述检查的阳性结果,尤其是大、中动脉为主的狭窄或闭塞,诊断即可确立。病情严重程度,可按Fontaine法分为四期。
I期:患肢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有麻木、发凉自觉症状,检查发现患肢皮肤温度较低,色泽较苍白,足背和(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踝肱指数0.9。但是,患肢已有局限性动脉狭窄病变。
II期:以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症状。根据最大间跛距离分为:IIa,m;IIb,m。患肢皮温降低、苍白更明显,可伴有皮肤干燥脱屑、趾(指)甲变形、小腿肌萎缩。足背和(或)胫后动脉搏动消失。下肢动脉狭窄的程度与范围较I期严重,肢体依靠侧支代偿而保持存活。
III期:以静息痛为主要症状。疼痛剧烈且持续,夜间更甚,迫使病人辗转或屈膝护足而坐,或借助肢体下垂以求减轻疼痛。除I期所有症状加重外,趾(指)腹色泽暗红,可伴有肢体远侧水肿。动脉狭窄广泛、严重,侧支循环已不能代偿静息时的血供,组织濒临坏死。
IV期:症状继续加重,患肢除静息痛外,出现趾(指)端发黑、干瘪、坏疽或缺血性溃疡。如果继发感染,干性坏疽转为湿性坏疽,出现发热,烦躁等全身毒血症状。病变动脉完全闭塞,踝/肱指数0.4。侧支循环所提供的血流已不能维持组织存活。本病除了需排除非血管疾病如腰椎管狭窄、椎间盘脱出,坐骨神经痛,多发性神经炎及下肢骨关节疾病等引起的下肢疼痛或跛行外,尚应与下列动脉疾病作鉴别/p>
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见于青壮年,主要为肢体中、小动脉的节段性闭塞,往往有游走性浅静脉炎病史,不常伴有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与糖尿病。
②多发性大动脉炎:多见于青年女性,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起始部位,活动期常见红细胞沉降率增高及免疫检测异常。
③糖尿病足:与糖尿病及其多脏器血管并发症同时存在为特点,除了因糖尿病动脉硬化引起肢体缺血的临床表现外,由感觉神经病变引起肢体疼痛、冷热及振动感觉异常或丧失,运动神经病变引起足部肌无力.萎缩及足畸形,交感神经病变引起足部皮肤潮红、皮温升高与灼热痛。感染后引起糖尿病足溃疡或坏疽,多见于趾腹、足跟及足的负重部位,溃疡常向深部组织(肌腱、骨骼)潜行发展。
治疗
1.非手术治疗主要目的为降低血脂,稳定动脉斑块,改善高凝状态,扩张血管与促进侧支循环。方法:控制体重、禁烟,适量锻炼。应用抗血小板聚集及扩张血管药物.如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潘生丁)、前列腺素E1、妥拉苏林等。高压氧舱治疗可提高血氧量和肢体的血氧弥散,改善组织缺氧状况。出现继发血栓形成时,可先溶栓治疗,待进一步检查后决定后续治疗方案。
2.手术治疗目的在于通过手术或血管腔内治疗方法,重建动脉通路。
(1)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可经皮穿刺插入球囊导管至动脉狭窄段.以适当压力使球囊膨胀,扩大病变管腔,恢复血流。结合支架的应用,可以提高远期通畅率。应用血管腔内治疗处理髂动脉的狭窄闭塞性病变,疗效肯定。目前也用于治疗股动脉及其远侧动脉单个甚至多处狹窄或闭塞,大部分病例可取得挽救肢体的近期效果,远期疗效尚待观察验证。
(2)内膜剥脱术;剥除病变段动脉增厚的内膜、粥样斑块及继发血栓,主要适用于短段的髂-股动脉闭塞病变者。
(3)旁路转流术:采用自体静脉或人工血管,于闭塞段近、远端之间作搭桥转流。主-髂动脉闭塞,可采用主-髂或股动脉旁路术。对全身情况不良者,则可采用较为安全的解剖外旁路术,如腋-股动脉旁路术。如果患侧髂动脉闭塞,对侧髂动脉通畅时,可作双侧股动脉旁路术。股-腘动脉闭塞者,可用自体大隐静脉或人工血管作股-胭(胫)动脉旁路术,远端吻合口可以作在膝.上胭动脉、膝下胭动脉或胫、腓动脉,或在踝部胫前、后动脉,应根据动脉造影提供的依据作选择。施行旁路转流术时.应具备通畅的动脉流入道和流出道,吻合口应足够大,尽可能远离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局限的粥样硬化斑块,可先行内膜剥脱术,为完成吻合创造条件。
(4)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先施行腰交感神经阻滞试验,如阻滞后皮肤温度升高超过1~2°C者,提示痉挛因素超过闭塞因素,可考虑施行同侧2、3、4腰交感神经节和神经链切除术,解除血管痉挛和促进侧支循环形成。近期效果满意,适用于早期病例,或作为旁路转流术的辅助手术。
(5)大网膜移植术:动脉广泛性闭塞,不适宜作旁路转流术时,可试用带血管蒂大网膜,或整片取下大网膜后裁剪延长,将胃网膜右动、静脉分别与股动脉和大隐静脉作吻合,经皮下隧道拉至小腿与深筋膜固定,借建立侧支循环为缺血组织提供血运。
3.创面处理干性坏疽创面,应予消毒包扎,预防继发感染。感染创面可作湿敷处理。组织坏死界限明确者,或严重感染引起毒血症的,需作截肢(趾、指)术。合理选用抗生素。
内科学症状体征儿科学实践技能妇产科学急诊常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