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翅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的介入微创治疗 [复制链接]

1#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就是动脉壁上沉积了一层像小米粥样的脂类,使动脉弹性减低、管腔变窄闭塞的病变,由此导致的下肢缺血、坏死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有何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史。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休息时也发生疼痛则是下肢严重缺血的表现,常伴有肢端麻木、皮肤温度降低等。晚期还可发生肢端溃疡和坏疽,面临截肢风险。

伴有糖尿病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往往并发神经病变,导致患者下肢感觉迟钝,但病情已经十分严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左足严重缺血并多溃疡,肢端发绀、发凉

相关检查

1.踝肱指数测定(ABI)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反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液动力学改变的检测指标。诊断标准:0.9~1.1是正常;0.7~0.9是轻中度动脉度动脉硬化狭窄,临床上患者可伴有间歇性跛行;<0.7提示中重度狭窄,患者多有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

2.下肢动脉彩超和血管CT造影(CTA)检查:彩超是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最常用的筛查工具,具有安全、无创、价廉的优点。但是彩超无法将病变血管的全貌、直观展示。CTA反映下肢动脉闭塞的部位和程度的准确性较高,且可全貌、直观地展示病变血管,为临床常规检查手段。

3.下肢动脉造影(DSA)是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金标准”,能准确显示血管狭窄/闭塞的部位、程度、侧支循环、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实施。因其为有创性操作,多用介入血管重建前使用。

治疗方法

内科调脂、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仅能延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病程进展,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的狭窄、闭塞。传统外科血管内膜剥脱、人工血管置换、旁路重建手术创伤大、风险大,尤其不适宜于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患、糖尿病的患者。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具有微创、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可重复操作的优点,是诊治血管性疾病的主流发展方向。

1、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PTA)

PTA通过球囊机械扩张狭窄或闭塞的血管,重塑血管、恢复腔内血流从而达到改善肢体血运的作用,是治疗动脉狭窄或闭塞重要介入技术。

2、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可作为PTA治疗的后续手段,支架置入减少血管弹性回缩和重塑形,保持血管腔通畅、降低再狭窄率。

双侧髂总动脉闭塞,置入支架后复查造影显示血流恢复通畅

3、经皮血栓清除术、经皮血管腔内斑块旋切术

经皮血栓清除术包括血栓抽吸术、机械血栓清除术等,主要用于急性血栓性闭塞。血栓抽吸术使用抽吸导管或导引导管对血栓直接进行抽吸,疗效快、操作简便。机械性血栓清除术主要利于碎栓导管头端的高速旋转的金属刀片将进入其中的血栓切碎,并可将血栓碎片排除体外。

DSA造影显示股动脉近端以远动脉闭塞并急性动脉血栓形成

机械碎栓导管碎栓并将将血栓碎片排除体外

复查DSA造影显示血管腔内血栓被清除,管腔内血流顺畅

经皮腔内斑块旋切术:利用高速旋转装置将粥样斑块研磨成极细小的微粒,被粉碎的粥样斑块碎屑微粒可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不致引起远端血管堵塞,同时不易损伤血管壁。

来源:厦门微创介入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