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
最近天气晴好,秋高气爽,正适合去户外游览一番,放松一下心情。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们便对游山玩水很是热衷。只看美景可并不管饱,所以这些古时的士绅名流便会让家中仆从再提上些酒菜食物,用来装这些美味佳肴的器物就是提食盒。
我们今天所用的饭盒虽然各种材质都有,功能也越来越齐备,但若论生活的精致与诗意,我们是万万不能及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古人的提食盒到底是怎样的。
提食盒和普通餐具不同,它的主要功能不在于盛装,而在运送。
早期的提食盒是商铺和饭馆用来运送食物的。不过两根提梁,加几层格子,材质不是白木涂漆,就是竹编而成,较为简陋。
古代大提盒(图片
百度图片)
宋朝以前,外出使用提食盒并不盛行,多用囊袋装饭菜,“酒囊饭袋”一词正是源于此。宋代文人墨客郊游用的“游山器”大概可以算作提食盒的起源。
游山器,顾名思义,郊游时用来装诸般雅具的橱柜式容器。始见于北宋诗人文彦博,诗题作:
因有离少之行,惠赐游山器一副,质轻而制雅,外华而中坚,匪惟便于资持,实为林下之珍玩也,辄成拙诗。
北宋苏轼在《与滕达道书》之十八中所说的“累子”就是指多层食盒:
某好携具野饮,欲问公求朱红累子两卓、二十四隔者,极为左右费。
宋画《春游晚归图》中就有仆人挑着食盒的形象。
宋代佚名画家《春游晚归图》局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
百度图片)
明清时期,文人对提食盒的兴趣较之前代更为浓厚,甚至参与设计,由此提食盒更精巧起来。
提食盒有木、竹、珐琅、漆器等材质,其中又以木质的居多。尤其是紫檀、*花梨、鸡翅木、酸枝等硬木,坚固而有韧性,制成的食盒耐磕碰,又具有一定的重量,在挑、提的时候不易晃荡,极受文人雅士喜爱。加之古时的家具多为榫卯结构,硬木在拼接、制作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做工精巧的硬木食盒,不仅可以做到滴水不漏,且能在外观上充分利用木料固有的纹理色泽,给人一种典雅庄重之感,既美观又实用。
木制提盒(图片
搜狐文化)
提食盒的造型多为层式结构,由数格屉盘层叠组成,便于分隔盛放不同的食品。盒体的长宽大小不一,大者可达半人高,须由两人肩抬方能移动;小者如瓯,由人捧着即可行走。也有少部分食盒形如柜橱,外设两扇门,内里是分装各式食物的屉格。为了便于搬运移动,食盒都设有提梁式把手,把手的中部还另设有金属提扣,方便用扁担挑抬。
总体而言,硬木食盒以造型大方、结构简练、不事繁琐装饰为主,充分展示木料本身的质感和自然美。而其他材质的食盒,则常在盒体外部采用镶嵌、描金、雕镂等工艺手段,刻画纹饰图案,营造出一种富丽堂皇的气派感,更富于装饰美。
《谢安登山图》中仆人担食盒
(图片
《中国古籍插图精鉴》中国青年出版社)
明代的雅士高濂在他的著作《雅尚斋遵生八笺》中对提食盒的形制也有详细的描述:
余所制也,高总一尺八寸,长一尺二寸,入深一尺,式如小厨,为外体也。下留空方四寸二分,以板闸住,作一小仓,内装酒杯六,酒壶一,著子六,劝杯二。上窄作六格,如方合(盒)底,每格高一寸九分,以四格每格装碟六枚,置果觳供酒觞,又二格,每格装四大碟,置鲑莱供馔筋(箸)。外总一门,装卸即可关锁,远宜提,甚轻便,足以供六宾之需。
明代屠隆撰《游具雅编》部分
若论做工的精致,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朝象牙镂雕提食可谓首屈一指。该提盒共分为四层,每层可置放不同的食物。
提盒上颇有些我们今天所说的“欧式”风格。主体部分以镂空精雕的象牙片,嵌于框格中。象牙片上还雕有人物、鸟、兽、庭园景物和船,盖钮、盒身框架及提手,都染有或淡蓝或红色作为点缀。这件提食盒与其说是一件实用器,不如说更像一件工艺品。
象牙镂雕提食盒,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
个人图书馆·sym)
提食盒发展到后来不单单只有装食物的作用。文人雅士还会装上笔墨纸砚、书籍手稿,有时候,甚至会装上梳子、铜镜,就为了随时整理下衣冠。提食盒也成为用来运送礼物的器物。结婚或下聘礼时,就有人抬着一个个食盒,里面装有各色礼物,还有家有喜事时,亲朋好友通常会提着食盒前来送礼。
红木文房提盒(图片
个人图书馆·sym)
中国有万千雅物,这提食盒可谓是离人心上秋,惦念在心头。何不趁着春光正好,与家人一起或是约三两好友,带着自己做好的饭食来一场野餐呢!
参考文献:
古代文人的游兴与游具设计[J]邱春林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盛一盒人间烟火[J]回声中华手工
漫说食盒[J]青丝中国文物报
END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删)
往期内容更精彩:
像生花开——定格在时间中的鲜艳
花朝节——一场关于花的嘉年华
臂钏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你的家乡有孩童周岁送长命锁的习俗吗?
作为清明节的风俗体育活动之一,蹴鞠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博山炉暖泛浓香
传统活儿让传统活起来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