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翅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诗经里的植物辨识二十五榆枢枌 [复制链接]

1#

《诗经·唐风·山有枢》“山有枢,隰有榆”中的“枢”和“榆”,《诗经·陈风·东门之枌》“东门之枌”中的“枌”都是榆科植物。榆之类有十种,叶皆相似,皮及木理异尔。”《康熙字典》释“枌”:“《尔雅》释榆者三:一曰藲荎。《郭注》:今之刺榆。《疏》:《诗·唐风》‘山有樞’是也;一曰无姑,其实夷。《郭注》:无姑,姑榆也,生山中,叶圆而厚,所谓芜荑是也;一曰榆,白枌。《疏》:《诗·陈风》‘东门之枌是也。’”

榆科榆属植物我国产25种6变种,其中美国榆、欧洲白榆、常绿榆为引种栽培。近些年又有垂枝榆、中华金叶榆、花叶榆等多个园艺种或栽培变种。长江流域及以北常见的野生树种有榆树、旱榆、黑榆、春榆(黑榆变种)、大果榆、榔榆、兴山榆等。

榆,既是榆类植物的统称,又专指榆树。

榆树又称榆,白榆等。因常见于村旁路边,因此又称家榆。落叶乔木,高达25米,胸径达1米。在干瘠薄之地常成灌木状。小枝无膨大的木栓翅。花先叶开放。

榆树历来和农村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榆叶、榆皮以及果实榆钱,不仅是过去荒年首选的救荒野菜,而且还是调剂口味的鲜美之味。从《本草纲目》介绍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把榆树叶、果、皮的吃法和用途都发挥到了极致:水煮、油炸、做羹、渍酱、滫瀡、酿酒,或磨成榆皮粉,等等。其木除了用作檩、梁,制作家具、工具外,枝干作薪柴,木皮可生火(留火)和制作粘合剂;嫩叶、榆钱、木皮都入药,有通便、利水道,除邪气等功效。

我小时候吃过榆叶、榆钱和榆皮面,果腹和改善口味兼而有之。用榆叶做豆沫子菜(小豆腐)菜时,不用切碎,洗干净直接下锅就行。做出的豆沫菜层层叠叠的,颜色虽不雅,但脆滑清香。榆钱的吃法一般是和进地瓜面里蒸窝窝头,也有做豆沫菜的。有时上山打柴割草时,见到榆树,常会剥下一块皮,清理去外层的老皮后,将脆骨一样的内层嫩皮放进口中胡乱嚼着,享受那种脆滑又有点儿甜味的感觉。榆树皮还是制香的必备材料。将晒干的榆皮晒干磨成粉末后,与柏树的果壳粉等按比例和在一起,合成面团,装入特制的工具就可以像做粉条一样压出香来。

榆木结构略粗,纤维劲韧,不开裂,耐腐蚀,少虫蛀,坚实耐用,常用作家具、车辆、农具、器具、桥梁、建筑等一些特殊部件的用材。最常见最普遍的是用作房梁、菜板等。各地农村有“枣脊榆梁杏树门,祖祖辈辈不受贫”,“枣脊榆梁杏木门,桑木门枕出贵人”,“柿木案板榆木梁,柳木扁担用万年”,“榆木梁枣木柱,没有椿木不盖房”等不同说法,不管怎么变化,“榆木梁”都是各地所公认的优质栋梁之才。当然“枣脊榆梁”也有“早积余粮”等美好寓意。

榆木板材质地硬朗、纹理略直,抛光面花纹美观,软硬适中,素有“南榉北榆”之称,被喻为北方的“鸡翅木”,是中高档家具的理想用材。榆木家具质朴典雅,粗犷豪放,有厚重的文化味何历史感,历来为众多人们所喜爱。榆树耐旱,耐寒,耐瘠薄,不择土壤,适应性很强,生长地域广泛,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且生长快,能成大树,寿命长,树形美观,是园林绿化美化的优良树种。

《诗经·唐风·山有枢》)中的“山有枢,隰有榆”之“枢”,《说文解字》只解释为“草也。”《毛传》解释为“枢,荎也。”《尔雅·释木》里有“藲,荎”。如果再查一下“荎”,《说文解字》里的解释也是一种草。

东汉的郑玄解释《毛诗》“山有枢”,说“枢”是刺榆。之后晋代的陆玑也说“枢,其针刺如柘,其叶如榆,沦为茹美滑于白榆”。而同是晋代的郭璞解释《尔雅·释木》“藲,荎”说,“藲,荎”是今之刺榆。他解释《山海经》里的“其木苦蓲”,也说“蓲”是刺榆。难道“枢”“藲”“蓲”都是一回事吗?

自此之后,都说《唐风·山有枢》之“枢”是刺榆。

刺榆又名钉枝榆、刺榆针子。榆科刺榆属落叶小乔木,高可达10米,也呈灌木状;具粗而硬长2-10厘米的棘刺。叶似榆树而稍小。其木材淡褐色,坚硬而细致。因树枝有棘刺,生长颇速,常成灌木状,故可作绿篱用。

《陈风·东门之枌》中的“枌”,我手头的《诗经今译今注》和《古诗文网》都解释为“白榆”;而两本有关《诗经》植物的散文集在注释“枌”时,也都解释为“白榆”,但正文中却都是写的榆树。

按照《尔雅·释木》“榆,白枌”之解释,“枌”应是榆类植物的统称,而榆是“枌”的一种。《说文解字》释“枌”:“榆也。”照此说,枌就是榆。但晋代郭璞注《尔雅》“榆,白枌”说:“枌榆先生叶却著荚,皮色白。”清《说文解字》解释“枌”说,《说文解字》本来是“枌榆也”三个字,是后人在抄写中认为“枌”和“榆”重复,就删去了。并解释说“枌榆者,榆之一种。”这样说来,榆是统称,枌是榆的一种,即白枌或枌榆。

现代的植物志书里没有白枌或枌榆之种名。根据郭璞“”枌榆先生叶却著荚,皮色白”的说法,我国所产的25种榆属植物中,只有榔榆秋季开花(越南榆冬季开花北方不产),而且树皮也是灰白色。因此白枌或枌榆是榔榆无疑。清代的《博物汇编草木典》在“榆”字条里,收录了《诗·陈风·晨风》“山有苞栎,隰有六驳”,这说明《博物汇编草木典》也认为“六驳”是榆之一种,即榔榆。这也证明了我在《六驳是什么树》一文中关于“六驳”是榔榆的代指之推断。

榔榆,又称小叶榆、秋榆、掉皮榆,山东人称为豺皮榆。《本草纲目》作郎榆。落叶乔木,或冬季叶变为*色或红色宿存至第二年新叶开放后脱落,高达25米,胸径可达1米。树皮裂成不规则鳞状薄片剥落。叶比白榆小,质地厚,有光泽。花秋季开放。翅果稠密。青岛地区亦多见。灌木状的榔榆在近海山坡上能形成优势群落。山沟山坡平地村旁,十几米高的大树也不罕见。

《尔雅·释木》还有一种“无姑,其实夷”的榆。郭璞注说“无姑,姑榆。生山中,叶圆而厚,剝取皮合漬之,其味辛香,所谓芜荑。”《百草纲目》引苏颂:“大抵榆类而差小,其实亦早成,比榆乃大,气臭。”

无姑或芜荑,在《中国植物志》以及《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等中草药书籍中,都是指今之大果榆或大果榆的果实。

大果榆也称*榆,是榆属落叶乔木或灌木。小枝有时两侧具对生而扁平的木栓翅。叶大而宽,厚革质,两面粗糙,边缘具大而浅钝的重锯齿,或兼有单锯齿。翅果宽倒卵状圆形、近圆形或宽椭圆形。

大果榆在青岛沿海常见,越是近海越多见,多成灌木状。其叶形变化很大,大者如川榛。小枝上的木栓翅多少不一,枝条有的柔软如桑。至于其榆钱是不是臭没尝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