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ood团队新推专辑
Undr35
采访世界各地35岁以下的年轻创意人
欢迎您的推荐和建议
▼
视频Vido
(全文深度采访见下方文字。视频为5分钟精华版)
____________________
做建筑不是一个偶然
“不同层次的城市叠加在一起,让我觉得趣味盎然…我一直想搞清楚这些趣味盎然的事物到底是什么?…我希望把这些空间上,或者是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型推而广之,以某种方式带入到当今相对刻板的城市区域中去。”
我小时候成长在北京一个大院里面,中学经常骑车穿城,从南到北去上奥数课。从那时起,我所经历的北京就是一个不断流动的日常状态。生活就像电影中从火车向外看的持续镜头一样在身边展开,有人哭有人笑有人唱歌有人打架,很鲜活。不同层次的城市叠加在一起,让我觉得趣味盎然。所以我心里一直有一个情结,想搞清楚这些趣味盎然的事物到底是什么?我希望把这些空间上,或者是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型推而广之,以某种方式带入到当今相对刻板的城市区域中。
▼王硕眼中流动的北京,鲜活的生活场景
小时候我数理化特别好,但我的方法跟别人不太一样。好多情况下我都没有一步步的公式推演过程,而是综合很多信息后直接把答案写出来…建筑实际上也没有很严格的论证式解题过程,不是用公理一二三四就能推导出来的,但它又和凭“灵感”、“直觉”不一样。很多情况下需要综合很多信息,最后给出一个有效解决方案。从这一点上来说,我觉得我做建筑不是一个偶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希望做对中国城市有意义有贡献的项目
“建筑对我来说,不是一个统一审美框架下解决问题的学科。建筑是有一定的自主性,并能够融合很多其他学科的思考框架…我们不应该在心里设置对立的观念,不要总去比较西方好还是东方好,而应该看用什么办法能够更有效的发现和解决问题…让城市空间有机的生长和更新,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在清华上学的时候培养了对建筑经典的理解。在美国上学则补充了很多艺术、人文、哲学的知识。之后工作需要把房子真正盖起来,又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体验;后来到了欧洲,在OMA从事了一些大尺度的城市更新和规划项目,这让我有一个更灵活更广的角度去看待建筑这个问题。
▼在美国RICE大学念书期间,左图为参观DonaldJudd的作品
因为工作的原因,会跟很多跨专业的人配合,我发现建筑师可以利用建筑作为切入点处理很多问题,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光是建筑学层面。所以建筑对我来说,不是一个统一审美框架下解决问题的学科,建筑是有一定的自主性,并能够融合很多其他学科的思考框架。
“全球化”号称把世界碾压成一种统一的审美体系,但在这之下还有很多暗藏的似乎矛盾的东西。这些观念上的对立都要通过我们运用实际的策略在实际的项目中去消解,而不是在“全球”与“本地”上非黑即白的。举个例子,华黎老师的高黎贡造纸博物馆:所用的材料是本地材料,但做法是融会东西方技术的。比如说木板墙,不是传统的中国木墙做法,节点上倒有点像赖特在usonian时期的草原别墅的做法,最后又让云南本地工匠来手工制作。这个过程中完成了一个转换:本地的材料,工人,工艺,但实际的观念,是融会贯通后的体验。这种状态是我比较欣赏的。
▼建筑与不同学科融合
我们不应该在心里设置对立的观念,不要总去比较西方好还是东方好,而应该看用什么办法能够更有效的发现和解决问题。包括我们常常谈起的胡同问题:到底应该拆除还是保留?其实这两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现有基础上如何改进这些人的生活状态,无论研究还是实践。让城市空间有机的生长和更新,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我一直希望能做一些对中国城市有意义有贡献的项目。我本身做城市研究,而且很多研究都是关于北京的。但是不巧,当时OMA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