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藏扇
古人
皇宋大观
湘浦烟霞交翠,剡溪花雨生香。
扫却人间炎暑,招回人间清凉。
怀袖雅物
《竹叶亭杂记》中记载:昔日顺天府尹莫清友“有扇癖。不论冬夏,居则几上、架上、榻上、座上无非扇也。”据闻此人善画兰,亦好吃,家中善于烹制一种叫做“莫家捶鸡”的名菜。每每设席宴客,席中有能画者,“必属之画扇,画竟即题诗。且一题再题,多至十数题,无不叠韵,俱细书于扇头。”可谓是集扇成痴。
扇子本是怀袖雅物,可供人随时观摩鉴赏,在繁丽精巧的工艺之外,扇子还与书画结缘,成为人们赏画鉴墨的凭寄。先贤当中历来不乏识扇、赏扇的藏家,尤其是明代以后,有好扇者将藏扇的心得诉诸于文字,辑录为专书,令藏扇、鉴扇之风广布于世。在这些扇痴之中,有爱扇骨者,是欣赏其竹材的自然天趣;有爱扇艺者,赞服其制作的妙穷毫厘与穷工极巧;爱扇面者则专好品味扇中的笔调墨韵。前文提到的那位莫知府,便是扇面文墨的忠实拥趸了。
珍而藏之
汉献帝赐曹操尚方竹扇,曹操珍而藏之,其子曹植作《九华扇赋》,不仅形容了扇子的状貌与制作过程,也对扇中的绮纨之姿、徐转风情做了一番描述,成为扇中风雅史的发端。
晋人陆机作《羽扇赋》、郭清作《竹扇铭》、孙康作《团扇铭》,为汉晋时期扇子的材质、形制与工艺留下了基本的知识。
创行两税法的宰相杨炎,是唐代颇为知名的藏扇家。玄宗时有画家冯绍正,擅画鹰鹘鸡雉,尽其形态,毛彩俱妙,人皆争相藏之。虽然冯画难得,杨炎却集齐了冯绍正画鹰的团扇十二柄,配为专题,以搏众赏。画中的群鹰被杜甫誉为“殊姿各独立,清绝心有向,疾禁千里马,气敌万人将。”可见唐代画扇已成为绘画的一种常见体裁。宋代的中国进入了风雅时代,文人题扇藏扇已经成为一时风尚。
万历年间,嘉兴府秀水县的汪爱荆,曾以幅元代以前的团扇,裱成一座画屏,名为“屏山”,立于书房。宋元时期的团扇,尤其是书画扇面,在明代文人的玩物鉴藏当中备受青睐,人竞尚之。
权倾嘉靖一朝的严嵩父子被抄家之后,抄没家物中各类扇子共计有余柄,可见当时觅扇藏扇之风的炽盛。
极富情趣
古人藏扇,最重扇面书画,其小巧玲珑的形制特色,具有独特的欣赏趣味与装饰魅力。团扇书画几乎没有成扇传世,都被装裱成卷轴或册页,或裱为镜心悬于室内,顿时可令雅室生辉。扇面以旧裱为佳,重新揭面装裱则需十分留心,勿伤品相。册页不需卷展,不伤绢面,是最适合的保存形式。折扇的收藏与保养需要注意什么?主要要留意扇骨的开合是否灵便,铆钉是否松紧适度,尤其是扇骨的质料,薄脆开裂或不匀称,皆不可取。扇骨的用材也是收藏价值中关键的一点。民国时期的收藏怪杰钱化佛,集扇余柄,用材有棕竹、湘妃竹、梅鹿竹、凤眼竹、桃丝竹、紫檀木、鸡翅木、象牙、玳瑁等,每柄扇子都配有一扇囊藏护,或缂丝,或织绒,无不软缎针巧,极富情趣。
扇子的保存宜收置在阴凉干燥处,折扇可用扇箍将其套紧,装入扇囊或扇匣中置藏,扇面则与一般的书画收藏方法相同,平时留心防压、防潮、防蛀、防尘、保养得宜。扇子的材质易损,存放不易,经常地取放展示也容易伤害品相。
来源:皇宋大观
汴梁头条
大赛预告:建*周年摄影展开始征稿啦!
点击上面链接了解投稿详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