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翅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支架治疗重度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 [复制链接]

1#

目前,国外大型的多中心临床试验,如支架和药物预防复发性脑梗死(SAMMPRIS)和Vitesse颅内支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VISSIT)等研究证实药物治疗比支架治疗对于重度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更加安全和有效,但是对低灌注患者的疗效评估仍有争论。

SAMMPRIS研究结果表明,支架治疗组(Wingspan)30天内的卒中发生率和死亡率高于药物治疗组:14.7%比5.8%。VISSIT研究结果与SAMMPRIS一致,支架治疗组(PharosVitesse)30天内的卒中发生率和死亡率高于药物治疗组:24.1%比9.4%。上述两个研究结果均显示药物治疗短期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支架治疗,同时指出,不同的支架装置并发症发生率差别较大。因此,并不能一概否定对于经过筛选的特定患者支架治疗优于药物治疗的可能性。例如,某些重度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以明显低灌注为特征的患者,采用最大强力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双抗治疗+他汀类降脂+血糖和血压管理),不能改善症状时,应考虑合适的支架治疗。

医院缪中荣等牵头在中国进行了一项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评价血管内支架治疗重度低灌注性颅内动脉狭窄在术后早期(30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发表于年10月的《Stroke》。

前期的研究结果表明,支架治疗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下述因素相关:病变段血管长度≥15mm,病变段血管直径≤2.0mm,严重的血管迂曲和病变段血管有许多穿支。为了确保研究的安全和有效,该研究排除存在上述风险因素的患者。

研究者将年9月至年1月期间例狭窄程度为70%-99%、以低灌注症状为主要表现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纳入研究。患者平均年龄58.3±9.78岁,分为两组:球扩支架治疗组例和球囊预扩+自膨胀支架治疗组例(图1)。30天内的主要终点事件为术后早期发生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死亡率;次要终点事件为良好的血管再通率。

图1.研究对象选择和纳入流程图。

支架选择是在遵循治疗指南的前提下,结合术者的经验及偏好:血管较为平滑及MoriA型患者,选择Apollo支架(球扩支架);血管迂曲或MoriC型患者或病变远端与近端直径相差大、匹配不良者,选择Wingspan支架(自膨式支架)。30天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4.3%(13/),其中缺血性卒中7例(2.3%),出血性卒中1例(0.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例(1.7%),无1例死亡。血管良好的再通率为97.3%,8例患者残余狭窄大于20%,平均残余狭窄为8.5%。相对于自膨胀支架组,使用球扩支架组的患者年龄大,病变多位于椎动脉,MoriA型常见并且残余狭窄小(表1)。

表1.术后30天主要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

比较和分析该研究与SAMMPRIS和VISSIT研究在主要终点事件上出现差异(4.3%比14.7%、24.1%)的原因:

首先,该研究纳入的患者均为低灌注型患者,并排除了具有引起支架治疗高风险的患者(如病变段血管长度≥15mm,病变段血管直径≤2.0mm,严重的血管迂曲和病变段血管有许多穿支者)。

其次,从起病到治疗时间平均21天,长于SAMMPRIS研究的7天和VISSIT研究的9天;他汀类药物可以稳定斑块,从而使术前良好的药物准备为支架治疗打下基础;另外,该研究患者的血液低密度脂蛋白含量为89.2mg/dL,均低于SAMMPRIS的96.3mg/dL和VISSIT研究的.6mg/dL,而低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含量与术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有关。

作者认为,血管内支架治疗对于经过筛选的患者,尤其是重度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伴有明显低灌注的患者,在术后早期是安全和有效的。使用球扩支架能更有效地降低术后残余狭窄率,但依然需要进一步观察长期随访的结果。

(医院冯*哲编译,江苏医院刘创宏审校,《神外资讯》主编、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神外资讯》,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希望转载,请联系“神外助手”。请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