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字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列于“户部”。今日作为实用器物的扇子,其初始年代并不称“扇”,而称作“箑(shà)”或“萐(shà)”,也有作“翣(shà)”,在以后的发展中才统一称之为“扇”。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级成部分,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历来中国被誉为制扇王国之称。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纸、扇、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翎毛、其它棕榈叶、槟榔叶、麦杆、蒲草等也能编强或制成各种千姿百态的日用工艺扇、造型优美,构造精制,经能工巧匠精心镂、雕、烫、钻或名人挥毫题诗作画,使扇子艺术身价百倍。
一、远古时代
中国扇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晶炎炎夏季,随手猎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用以障日引风,故扇子有障日之称,这便是扇子的初源。扇子在我国已有三、四千年历史,经数千年沿革演变完善改进已发展成为几百种的扇子家族,但总的归纳为二大类;一平扇(即是团扇、葵扇、麦草扇、玉版扇等)不能折叠,二折扇可自如敞开收叠。
二、战国秦汉时期
一种半规形"便面"其形似单扇门,故又称"户扇"单门扇可遮面窥视成为当时扇子的主流。"便面"一律用细竹篾编形制成,上至帝王,下至平民者使用它。
便面东周
目前出土的最早的竹扇实物,是江西靖安县东周古墓出土的短柄竹扇,又被称作便面。这把竹扇属于春秋晚期,是我国出土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扇类实物证据,它也被称为“中华第一扇”。
三、西汉时期
对称"合欢扇"(又称宫扇、纨扇、团扇),其形尚圆,合欢扇特点是面素白色以扇柄为中轴,左右对称似圆月,纨扇以竹木为架,面成圆形或椭圆形,用薄丝绢糊成。当时以中原一带所制纨扇最为考究,有"齐纨楚竹"之说,即指用山东绢和湖南竹制作扇面的纨扇。汉时十分流行这种纨扇,并赋诗颂之,如班婕的扇诗,"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此种对称式团扇出现后,历代沿用而不衰,并成为我国传统风格的扇型,此为扇子文化之扇风汉韵。汉代,长柄扇的制作工艺不断进步,愈发精美,譬如这把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长柄竹扇。
四、魏晋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上层人士普遍流行羽扇。有一种羽扇被称为雉扇,亦名雉尾扇,这也是一种礼仪之扇。魏晋时期,王侯大都僭越使用雉扇,南朝宋孝武帝忌惮江夏王刘义恭,甚至下诏规定王侯障扇不许用雉尾扇,改用红色的朱团扇。而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则更喜欢以麈尾扇自饰,特别是在清谈的时候。麈(zhǔ)是鹿群的领袖,鹿群的行动,则全看鹿王尾巴的摆动。因此,麈尾有指挥棒的意思。
唐阎立本(传)《历代帝王图》吴后主手中的麈尾扇
五、唐代
唐代,团扇继续流行,连大诗人刘禹锡都为之代言: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上有乘鸾女,苍苍虫网遍。明年入怀袖,别是机中练。贵族阶层更偏爱长柄扇,《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贵妃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
唐周昉《挥扇仕女图》中的长柄扇故宫博物院藏
在唐代周昉的《挥扇仕女图》中,一位侍者站立在一旁,手持长柄团扇,为慵坐着的贵妇不停地扇风驱热。对于帝王贵族来说,长柄扇也可用作仪仗扇,作为一种显示权威地位的礼仪器具。唐阎立本《步辇图》中的长柄礼仪之扇故宫博物院藏为了显示帝王的威严,唐玄宗时又订立制度,在正殿上置扇,皇帝升殿受朝前,先用六柄障扇合起来遮住面容,等皇帝坐下后,这些扇子就像舞台的帷幕一样左右拉开,让臣子们拜见圣容。退朝时,也要先合上扇子,等皇帝离场之后再撤扇。
六、南宋时期
折扇,古称"聚头扇",或称为撒扇,或折叠扇,以其收拢时能够二头合并归一而得名。南宋时,折扇的生产已有相当规模。折扇盛行于明代,皇帝下召命宫内工匠仿制高丽扇,吸取外来工艺制作,促进国内扇子发展。
七、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折扇发展鼎盛期。用料贵重,将名胜牙、玳瑁、鸡翅木制成扇骨,制作精湛,在象牙骨大边上镂雕、细刻、红木、鸟木骨大边如意头"、"琴式"、"螳螂腿"、"水浪式",边等,扇头有"瓶式"、"荸荠头"、"橄榄头"、"玉兰头"、"方头"、"圆头"、"金鱼头"等扇骨上采用了各种艺术的表现手法博得人们所爱。一种特殊艺术形式,在不足盈尺的扇面上经丹青高手巧运匠心,精心布局,或山水花鸟,或人物动态无能小中见大,表现出美的情致辞和神韵。扇面有细洒金、(雨金)、雪金、格巾、发簪、老矾面、泥金面等这些扇面都成为书画家的用武之地,挥毫泼墨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墨宝。明代宣德皇帝朱瞻基在扇面上所作《松下读书图》被视为罕世之宝。折扇中有专供和尚用的马元黑纸扇。扇面上用真金粉书·心经"、"金岗经""菠罗若经",还绘有"十六罗汉"、"观音"、"红孩儿"、"弥陀佛"、"济公"等有关佛教文化题材内容。清代时对称类型的扇面除圆形外,有长圆、扁圆、方圆、梅花形、葵花形、瓜凌形、腰形、马蹄形……这些扇形突出的特点是对称、轻盈、工艺性强。
扇子蕴藏着丰实的文化内涵
古往今来,扇子与人们日常生活结下不解之缘,一把小小的扇子,不但已成为融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于一体的精美工艺品,还拥有很多扇子故事、传说和趣闻轶事,例《苏东坡画扇结案》、《扇子巷穷道士补扇》、《玉孩子儿扇坠奇遇记》、《题扇桥》、《康熙题扇》、《扇子报喜》,以及"扬仁风"的传说,和泰戈尔赠扇题诗等都反映扇子的文化内涵。数千年的扇文化积累很多的扇诗、扇词、扇联、扇谜。扇子与舞台艺术有着密切关系历来就有风韵婀娜扇舞,扇子可起健身作用,以扇为名或以扇为媒的"扇戏"有《桃花扇》、《沉香扇》、《芭蕉扇》,扇子作舞台上的道具用扇动作来表达舞台上各种道具或表现人物性格。扇子逐形成扇俗,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农村中,端午节亲友间有相互馈赠扇子的习俗。扇子还作为定亲信物。扇子是友谊的纽带。从唐朝时,扇子就作为赠送邻国礼品,相互遣大使进行扇文化交流,直到至今中央和省市领导到国外访问扇子作为馈赠礼品。扇子装饰已逐渐进各家各户,扇子已逐渐发展为艺术欣赏品,现扇子艺术价值大大提升,成为收藏爱好者的宠物。文章来源:网络,有修改。如有侵权,请致函即删。欢迎原创投稿,稿酬从优。
往期精彩回顾
文化趣谈
先生,并不一定是"先生"
中华典故
民以食为天
处暑
夏日终曲,暑退秋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