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翅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领略中国式浪漫 [复制链接]

1#
北京皮肤病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qsnbdf/150717/4658077.html

本文转自:泰州日报

领略中国式浪漫

——读《李渔的窗子》

□甘武进

“古人大约是笃信:有月,有窗子的人生才够完整——天、人,合一。”在《李渔的窗子》中,这句话吸引着我。书中,作者小西引用了贝聿铭的话:“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放进光线和新鲜的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画框,花园永远在它外头。”于是,打开此书,我们从那一扇窗,可一窥古人的浪漫,明白传统建筑之所以令人怀念,不仅在于其巧夺天工,更在于其超越实用价值之上的美学意义。

建筑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所在时代的文化、审美乃至社会经济的综合体现。那么,传统建筑到底美在哪儿?从这部建筑文化随笔集中,我们可以一探究竟。作者从一砖一瓦、一门一窗、一亭一栏入手,追溯各种建筑元素自古以来在形式、作用、内涵等方面的发展演变,并结合相关古诗词、画作及名人逸事、文化典故等,带领我们重回古代生活现场,品味古人的建筑智慧和生活美学,感知传统建筑跨越时空的文化意蕴。

窗,于明末清初的李渔而言,是他人生的一大恨事。当年他住在西湖边,很有些想法:买只画舫,不求标新立异,只需在画舫窗子上做做文章。在《闲情偶寄》里,李渔把他的设想写得清清楚楚。他将画舫的窗子设计成扇面形,并为此得意洋洋。不过,他终没如愿。在杭州时,财力不逮;移居南京,再无可能。惟余一声长叹。

欧阳修说:“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亭,这种开放式的骨架建筑,是中国文人最迷恋的建筑形式。木亭、茅亭、竹亭,貌似不经意散落在山野、园林,还有文人的山水画中。湖心亭看雪、长亭送别、兰亭雅集……单单一个亭,便带出古人爱美、重情、尚雅的生活追求;窗上雕花、瓦上刻字、梁上作画、花街铺地……无不传达着古人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美学理念。

要说,中国建筑最少不了什么?是一扇中国门。古人言“宅以门户为冠带”“入必由之,出必由之”。门所象征的是户主的地位和资望,所记载的是历史与文化。寻常人家的门,忠实履行着门原本的功能,高级建筑的门早已超越实用性,象征意义被推到台前,不单宅门规模、屋顶式样,就连门上的零件、油漆的颜色,都成为地位和权力的代言——“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牛腿,无人不识。说到古建筑上的牛腿,却是指柱檐间的构件,大概是长得像牛腿:上粗、下细,浑圆、有力。作为构件的牛腿,木料五花八门:寻常如樟木、柏木,大手笔如乌木、鸡翅木、紫檀;图案更是形形色色,饱含雕花匠的心思和手艺:梅兰竹菊,是君子的气节;马羊虎犬,是忠孝节义;寿星、鹿、蝙蝠和喜鹊,是福禄寿喜;马、猴子、蜜蜂是马上封侯……各种寓意,各种吉利。

书中的文化典故,让我们可以多维度了解传统建筑。北宋晏殊文才出众,他曾提笔写下:“双燕归飞绕画堂。似留恋虹梁。清风明月好时光。更何况,绮筵张。”“虹梁”就是月梁。作为中国木结构建筑中最主要的构件之一,“梁”对国人来说,实在熟悉不过,由此衍生的典故如绕梁三日、悬梁刺股等不胜枚举。

建筑是一个时代最忠实的呈现。建筑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那个时代的人的故事。如今,作为建筑结构形式的一砖一瓦、一门一窗看上去虽已远去,但其中蕴含的智慧、文化与精神,陪我们走过几千年岁月,以一种隐秘的方式根植在大家的基因里,只是我们不自知:来之不易的,不会轻易远去。书中还配以50幅全彩图片,透过封面的小窗,让人感知传统建筑之美,领略中国式浪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