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翅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茶合文化是什么让皇帝们爱不释手,顿顿要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 http://m.39.net/pf/a_4830977.html

我们对于自己的日常三问就是: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结果好像顿顿都是外卖,拿出手机,打开各种点餐软件,坐等外卖小哥送吃的上门。我们感叹信息时代方便快捷,殊不知“外卖”是老祖宗“玩剩下”的了,宋朝时的皇帝们早就纷纷点起了外卖。

早在唐末宋初时,外卖就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长安、汴梁、洛阳等大城市兴起,国民经济蒸蒸日上,市民社会形成,对吃喝玩乐各方面越发讲究,特别是到了宋朝。据史书记载;孝宗赵构经常派宦官到市场上“宣索”李婆杂菜羹、贺四酪面、臧三猪胰胡饼、戈家甜食等外卖,而且“直(值)一贯者,犒之二贯”,小费给得很大方。

连皇帝都叫起了外卖,百姓也是一样的。有记载说到:“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菜”。指的就是宋代人不喜欢在家里做饭,而是喜欢下馆子或者叫外卖。

需求带动了服务的发展,具有商业头脑的老板们就推出了新的送餐服务。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更有百姓入酒肆,见子弟少年辈饮酒,近前小心供过,使令买物命妓,取送钱物之类,谓之闲汉。”说的就是,外卖服务刚推出的时候,没人尝试,多是店小二主动上前询问,招揽生意。跟现在这些专职送餐的人不同,当时送餐的多是店里的小二还得兼职送外卖,他们被称为“闲汉”。

除了饭馆主动招揽,古人还有哪些点外卖的方式呢?

随着外卖这一行当生意越发红火,出现了“逐时施行索唤”“咄嗟可办”的叫餐服务。一般来说,要点餐的人派家里的伙计啥的,告诉店家外卖信息,然后坐着等餐就可以了;如果是老顾客了,约定一个固定的时间送到家里即可;当然也有店家主动上门服务的,比如*场,到了饭店也会有人来卖饭。仔细想来,真是忍不住为古代的店小二点个赞,放在现在,怎么说也是个全能型人才了。

我们如今是打开手机,啥都能点,那古人都点些啥呢?

在《东京梦华录》中提到:当时东京(今开封)的一百多家店铺中酒楼和各种饮食店就占了一半以上;其中很多店铺“每日交五更”(五更指的晚上三点到五点),说明打烊很晚;朱雀门外的夜市,也是火爆得很,那吃的肯定是少不了啊。

按照宋朝年间的生活习俗,常卖的食物该有:酱、烧麸、假炙鸭、干签杂鸠、假煎白肠、葱油炸等下饭的菜肴。古代也没小毛驴啥的,宋餐全凭脚力、车马,速度也不快,在寒冷的冬天,为了让顾客吃上热乎的饭菜,也是辛苦啦!

如果说点外卖已经是个“稀罕事”了,还有更令人想不到的哦!

咱们现在家里有大喜事多半会去酒店吃个饭,或者叫个“流动酒席”请别人到家里做饭。其实早在宋朝时就已经有饭馆开展“承包酒席”这个业务了,当时称之为“筵会假赁”。而且不仅限于包办酒席哦,从器具的租赁,到下请帖、安排座位、桌前执事等等,饭馆都会提供“一条龙”的服务。正如《东京梦华录》中所说:“凡民间吉凶筵会,椅桌陈设,器皿合盘,酒檐动使之类,自有茶酒司管赁。吃食下酒,自有厨司。以至托盘、下请书、安排坐次、尊前执事、歌说劝酒,谓之白席人。总谓之四司人。欲就园馆亭榭寺院游赏命客之类,举意便办,亦各有地分,承揽排备,自有则例,亦不敢过越取钱。虽百十分,厅馆整肃,主人只出钱而已,不用费力。”

如今我们看到外卖小哥,多是提着一个款式一致的盒子,在古时对于餐盒也有精细的划分。

箪:用竹子做成的竹筒,有一个盖子,可以用来装干粮(干炒的粮食,炒米、炒面、炒豆子之类的),便于随身携带。一般在使用箪时,会配上一个壶,用来装水,或者米汤。

温盘:用陶瓷做成的,用来保温食物的器皿,它由上下两层构成,上层瓷薄、下层瓷厚、中间是空的,在使用时向盘内夹层注入热水,可以保持菜品的热度,体现出更佳的口感。

食盒:木质的居多,古代专门盛放食物酒菜、便于携带行走的长形抬盒,内有数层不等。酒肆饭店以及富贵人家常用。想想都觉得高大上啊,尤其是紫檀、*花梨、鸡翅木、酸枝等纹理细密、色泽光润的硬木,坚固而有韧性,制成的食盒耐磕碰,又具有一定的重量,在挑、提的时候不易晃荡。

想不到吧,外卖事业在古代就已经如此红火!还有哪些新奇的古代职业是大家想了解的吗?欢迎留言。

(注:文章材料、图片来源于网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